离岸信托新闻

国际证券融资是资本市场吸引外资投资的主要方式



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资本市场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国际银团贷款比重明显下降,国际证券投资快速发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5年全球发行国际债券5016.6亿美元,发行国际股票442.3亿美元。总体来看,国际资本市场出现了投资证券化、证券国际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形成的背景,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债务危机促使债权国和债务国从偏好对外借款转向偏好股权投资方式(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股票投资);从整个金融业发展状况看,证券业与银行业、保险业已呈并驾齐驱之势,证券业发展较快;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电子结算手段普遍得到运用,也推动了股权投资的迅速增长。从微观层面来看,证券投资和融资相比传统的间接融资,有其灵活、主动、快速的特点,特别是股票融资还具有成本低、筹资对象基础较宽的特点。

国际证券融资

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有限制地直接开放国内市场;二是寻求海外上市。具体而言,主要的筹资形式有以下五种:其一,境内上市外资股,即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其二,境外上市外资股,即指在纽约、新加坡、东京、伦敦等国外证交所和在香港上市交易的股票;其三,红筹股,与前两种不同的是,上市公司注册在境外,但由中资控股而且在境外上市;其四,存托凭证,即银行出具的可转让凭证,是表明投资者对在国外上市由本国银行托管的证券拥有所有权的证书,它是为方便证券跨国界交易和结算而设立的证券替代形式;五是可转换债券,即一种兼有股权和债权特征的金融工具,发行人除承诺按约定期限还本付息外,还承诺投资者在债券发行后可以按约定的条件将所持有的公司债券根据相应的转换价格和转换比率转换成相应数量的公司股票。

1991年12月第一只B股电真空发行,1993年7月第一只H股青岛啤酒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标志着国有企业开辟了一条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新渠道。截至2000年7月,累计发行并上市109只B股,发行总额达162.14亿股,上市H股46只,红筹股46只。据新华社香港分社1998年统计,国内各级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在香港设立的各类中资机构1800多家,加上这些机构在香港设立的控股子公司、参股关联公司,共计8000多家。进入2000年后,一批高新技术公司,如中华网、新浪、网易、搜狐等公司纷纷寻求海外发行并上市。此外,从1982年起开始进入国际债券市场,币种有美元、日元和德国马克,在计息方式上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方式平分秋色,发行市场则主要集中于日本、新加坡、英国、德国、瑞士、美国等,不过,发行主体主要是各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及财政部,与股票融资是一般企业为发行主体是不一样的。总体来看,证券融资已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但证券融资占利用外资的比例还不高,发展空间比较大。

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szprm@incorp.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