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移民新闻

香港重新定义本地生,限制“考试移民”



香港特区政府于2025年7月31日正式对外公布了关于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和资助申请资格的修订细则。这项新规定将从2027/28学年及之后开始全面适用,为受影响的家庭提供了明确的时间缓存。



“高才通”计划子女激增引发的“考试移民”现象


随着人才引进计划的深入实施,大量通过“高才通”等计划来港的人才,其未成年子女也随之以“受养人”身份获得了在港居留的权利。在旧有政策下,这些受养人子女若在首次获签发签证时未满18岁,便可自动享有“本地学生”资格,从而有权申请香港资助大学学额。这种便利被部分升学中介机构宣传为“考试移民”或“弯道超车”的途径。其操作模式是,子女无需在港长期就读中学,只需在内地接受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培训,即可作为“本地生”报考并享受远低于非本地生的资助学费,直接与香港本地中学生竞争大学学额。这种“空降”式的升学路径,引发了香港本地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阅读《2025香港高才通计划续签超全攻略,手把手教你拿香港身份!


核心修订:受养人签证持有者需满足居港要求


新规的核心在于对“本地生”定义中受养人签证持有者的居港要求。持有受养人签证/进入许可的人士,如果其首次获入境事务处签发该文件时未年满18岁,则必须在紧接所修读课程开课首天前的两年内,实际居住于香港,方可符合资格申请政府资助的大学课程学额。如果仅仅持有受养人签证而没有在香港进行实质性居住和学习的记录,将不再自动获得“本地生”资格,从而无法享受资助学费。这一调整直接堵塞了此前“考试移民”的漏洞,确保公共教育资源能够更精准地服务于与香港有更深连接的居民。



过渡期安排:为受影响家庭提供缓冲

考虑到政策调整可能对部分家庭的现有规划造成影响,香港政府展现了其审慎和人性化的一面,特别设立了过渡安排 :

对于申请2027/28学年入学的学生,居港规定将放宽为一年。

而从2028/29学年起,将正式全面实行两年的居港规定。


这一过渡期为受影响的家庭提供了宝贵的缓冲时间,使其能够根据新规调整子女的教育和居住规划。这种分阶段实施的策略表明政府在解决“考试移民”问题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政策对已在港或即将赴港家庭的潜在影响,减少政策带来的“硬着陆”冲击,从而在实现政策公平性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负面社会影响,维护政策的平稳落地。



“本地生”资格的重新定义与两类学费类别划分


根据新规,香港高校学生将被明确划分为两个学费类别,这决定了他们是否能获得政府资助 :相关阅读《高考落幕,教育规划不止步:香港高才与华侨生政策“双规划”攻略


第I类学生(可获政府资助,学费较低)

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或

由入境处签发并显示持有人享有香港入境权/居留权的其他文件,以及无条件限制逗留签证标签的人士;或

持有单程证的人士;或

持有受养人签证/进入许可,且首次获香港入境处签发该文件时未满18岁,同时满足在所修读课程开课首日前的两年内居住于香港的规定的人士。


第II类学生(不获政府资助,学费较高)

首次获香港入境处签发受养人签证/进入许可时未满18岁,但不符合两年居港规定的受养人签证/进入许可持有人;或

持有全职工作签证/工作许可证;或

持有各项入境计划下的签证/进入许可(不符合第I类条件)。


其他签证持有者不再符合资助资格

除了受养人签证持有者的新规外,此次修订还包含一个重要变化:持有全职工作签证/工作许可证或各项入境计划下的签证/进入许可的人士,将不再符合资格申请政府资助的大学课程学额。即使是来港工作的专业人士,若其子女不符合受养人签证下的居港要求,或其本人希望在港接受资助高等教育,都将无法享受本地生待遇。


这一举措进一步收紧了资助学额的门槛,确保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更为精准和聚焦。它传递了一个信号:香港希望吸引的人才,不仅仅是来工作或短期居留,而是希望他们能更深层次地融入香港社会,成为真正的“居民”,并与香港社区共享公共资源。此次修订是香港人才政策从“数量型吸引”向“质量型筛选”转变的体现,强调了“融入度”和“长期承诺”作为享受本地公共福利(尤其是教育资助)的关键前提。



政策变化下的家庭规划应对策略


香港的移民和教育政策可能会根据社会发展和实际情况持续进行调整,建议所有相关家庭持续关注香港政府和教育部门发布的最新官方信息。在进行任何重大教育或移民决策前,寻求专业、权威的咨询服务至关重要,以确保规划的准确性、合规性,并最大程度地保障家庭的利益。


对于计划通过受养人签证赴港的家庭

鉴于“两年居港”的新要求,对于希望子女未来能享受本地生待遇的家庭,务必将子女在港的实际居住和学习时间纳入长期规划。建议在子女进入高中阶段(尤其是DSE考试前的两年)提早安排其赴港就读本地中学或国际学校,确保满足居港要求。在做出决策前,家庭应全面评估整体搬迁至香港的可行性,包括居住成本、生活适应、子女对新教育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同时,深入了解香港教育体系的特点,选择最适合子女的教育路径。


对于已在港的受养人子女

对于目前已在香港的受养人子女,家庭应仔细核对子女计划申请大学的学年。如果是在2027/28学年入学,则需确保满足“一年居港”的过渡要求;如果是2028/29学年及之后入学,则必须满足“两年居港”的规定。务必妥善保存子女在港的居住和学习证明,例如学校出勤记录、学生证、租约、水电费单、银行账单等,这些都可能在未来申请大学时作为符合居港要求的证明材料提交。



多元化升学路径考量:本地DSE、国际课程与非本地生申请的权衡

面对“本地生”资格门槛的提高,家庭应采取策略性教育投资与风险分散的思路,不再将所有精力集中于单一路径。

DSE路径:对于符合新居港要求的受养人子女,DSE依然是进入香港资助大学的主要途径。但需确保子女在港中学就读或有足够的在港生活基础,以适应DSE的课程和考试模式。

国际课程:若家庭无法满足新规的居港要求,或子女更适应国际教育体系,可以考虑让子女在香港的国际学校就读国际文凭(IB)、A-Level等课程,或直接规划海外升学路径。

非本地生申请:即使子女不符合本地生资格,仍可通过非本地生途径申请香港高校。虽然学费较高,但香港大学在国际上的声誉、其提供的优质教育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依然具有强大吸引力。政府已将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非本地学生限额提升,这为非本地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


尽管“本地生”资格的门槛有所提高,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领先的教育枢纽,其吸引力依然强大。香港拥有多所世界顶尖大学,提供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并与中国内地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独特的优势,将继续吸引全球各地的优秀学子和人才家庭。对于那些能够满足新规要求或愿意承担非资助学费的家庭而言,香港依然是子女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理想选择。



香港“本地生”新规Q&A:人才家庭最关心的5大问题


1、这项新政策对高才、优才家庭的子女有什么影响?

新政的核心影响在于,子女将不再自动获得本地生资格。此前,只要持有受养人签证就能申请政府资助学额,但新规实施后,必须满足“在港通常居住满两年”的条件。如果不满足这一要求,即使有受养人签证,其子女在申请大学时也将被视为非本地生,需要支付高昂的非本地生学费。


2、必须在香港的学校读书吗?

不一定。 新政策关注的是“通常居住”,而非就读学校。只要子女在申请大学前两年内,每年在港居住时间超过270天(即离港不超过90天),即使在内地或其他地方读书,也依然符合本地生资格。关键在于证明在港居住的实质性记录。


3、新政策会影响大学录取名额吗?

会。 新规不仅影响学费,更直接影响政府资助学额的申请资格。香港每年约有1.5万个政府资助学额,专供本地生申请。新规实施后,不满足居住要求的受养人子女将无法竞争这些学额,只能像非本地生一样,自费申请非资助或特定课程。


4、永居或单程证持有者受影响吗?

完全不受影响。 永居和单程证是香港居民身份的最高体现,其持有者早已被定义为“本地生”。无论是通过优才、专才等方式最终获得永居,还是通过单程证来港的内地居民,都无需满足新规中的“居住两年”要求,可以继续享受所有本地生福利。


5、政策的过渡期是怎样的?什么时间点最关键?

新政策并非即时生效,给出了明确的过渡期安排,有三个关键时间节点: 2026年9月入学:完全不受新规影响,按照旧政策执行。 2027年9月入学:需在港通常居住满1年。 2028年9月及之后入学:必须在港通常居住满2年。

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szprm@incorp.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