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对外劳动关系治理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会被放大,从而影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顺利开展。而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与全球化下企业所处国际产业链位置、企业国际运营和劳动关系处理水平以及被放置的国际语境密切相关。对此应秉持尊重东道国劳动法制的基本立场,在企业、政府、国际、双边和区域协作等多个层面予以积极应对。
随着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劳动关系法制的域外影响问题逐渐进入全球视野,而此问题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而变得日益重要,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一带一路”倡议是统筹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长远、重大的国家战略。2018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6.4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金额1257.8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2%,完成营业额893.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2.8%。中国正进入资本大规模“出海”的新阶段,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互联互通,让全球化普惠而均衡。但国际舆论中有一种很强的声音,将“一带一路”倡议解读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认为该倡议远远不止分享经济繁荣那么简单,“中国中心主义”非常明显,势必引发沿线国家特别是具有传统地理政治意义上的区域影响力的国家担忧。在舆论压力中,中国“出海”企业的劳动关系治理问题尤为引人关注,并成为海外学界和媒体质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话柄。
中国对劳动者的保护问题一直是国外研究和关注中国问题的学者和媒体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中国加入WTO之后和2008年一系列劳动立法之前,中国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了充分的外向型经济竞争优势。2008年后劳动立法的完善和劳动条件的改善成为出口依赖和低工资产业,必须实施产业升级和向更低成本地区(西迁)和国家(东南亚、拉美、东南非)转移的压力之一。此外,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并购,以及承包东道国大型建设和服务合同,都会直接面临劳动关系治理问题,主要涉及我国劳动者的海外任职或派遣,以及对东道国劳动力的雇佣和管理。这一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会被放大,并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普遍的逻辑和疑问是:中国企业过去在海外运营特别是在劳工待遇上口碑并不乐观,“一带一路”海外项目的大范围推进会增加有损中国形象的风险;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低工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风险更为加剧,而在劳动条件的“逐底竞争”(Race to the Bottom)中,中国正在定义“底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是否会输出“逐底”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关系治理水平?对东道国的就业市场和劳工是否有益?中国的全球经济地位和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角色对东道国和国际劳工标准的塑造和实施产生何种影响?
这些逻辑和疑问,伴随着“一带一路”的“马歇尔计划”论和对非洲援助与开发的“新殖民主义”解读而甚嚣尘上,构成“一带一路”倡议不利国际舆论和影响我国企业顺利开展海外投资的重要因素。因此,直面我国对外劳动关系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和遭遇的批评,揭示其成因,分析其挑战,并有理、有力地回应质疑、表明立场并提出方案,对助力我国企业顺利“出海”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szprm@incorp.international汇聚世界精英 服务全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