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也有二十多年历史,中国企业家在过程中饱经历练,从不熟悉海外经商环境到现在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格局和胸襟。但粗放式地投资并购和投而不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全球战略发展需要,更毋庸说外部环境格局的剧烈变化带来的全球化管理的复杂程度。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随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进入新的调整期,各种不确定因素正在逐渐增加。对于出海企业而言,必须在风险管理方面做好全方位准备以应对挑战。近年来,中国出海企业正从简单的产品扩张向更加成熟的跨国经营及全球化发展转变。出海企业必须在质量与创新方面满足国际客户的需求,才能与当地及其他跨国企业同台竞技。综上所述,出海企业面临着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管控挑战和全球化经营带来的竞争挑战,必须要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其中,成熟的数字化能力可以在保护企业数字安全的同时提供发展的技术支撑。因此,发展数字化能力对于企业出海而言至关重要。
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局势
随着国际贸易逐渐恢复,贸易考察重新活跃,大部分观点对与中国相关的贸易活动持积极态度。然而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愈加扑朔迷离的地区冲突、以及笼罩在不确定性中的国际安全形势等表明,整体局势仍然动荡复杂、充满挑战。
全球经济放缓,通货膨胀蔓延,全球化管理要求与日俱增
区域冲突对大宗物品交易市场带来震荡,导致了全球通胀上升和随之而来的全球货币政策收紧。今年年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针对全球经济碎片化发出警告,并预测在碎片化严重的情况下,全球GDP将下降近7%;而且主要发达经济体快速加息的紧缩效应具有滞后性和累积效应,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拖累可能超出预期。不过,大部分观点看好中国经济的复苏表现。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企业的全球化管理要求陡然增加,如何提升全球供应链的灵活性、融入本地产业链生态将成为重要课题。
经济信心尚未企稳,发展放缓成为常态,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经济经历了辉煌的高速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外部环境持续震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开始逐步进入一个“新常态”,即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然而在增速放缓的过程中,中国开始将更多的重心转移至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根据联合国于2023年5月16日发布的《2023年中期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将达到5.3%,远高于世界经济2.3%的增速,由此可见,中国经济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背后重要的推动力量。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出海企业需要顺应趋势的转变,从前期“野蛮生长”的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转型,积极地将创新科技与创新成果、创新服务带到海外,在广阔的全球市场上大展身手。
企业国际化能力的提升
在资金储备方面,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GDP在世界排名第二位。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领先的国内企业已经储备了足够的基金作为发展海外生意的基础。在人才储备方面,工程师红利也为中国企业出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8年中国研发人员数量为186.6万,在全球占比达21.1%,中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人才红利并做好了对外输出的准备。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企业在能源和装备制造业等行业拥有发达的产业链和成熟的技术,能够通过产业链输出的方式发挥在该产业中的优势。对于技术创新为主的高科技行业,作为新兴市场我国在此领域具备后发优势,已出现全球领先的民族品牌,并对海外市场及西方流行文化的价值导向产生影响。在近些年热门的新能源汽车则是融合了上述两种产业的优势,中国企业既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优势,又拥有完善的生产链条。
寻求海外市场增长点
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且呈现同质化竞争,想要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降低成本压力,优秀的中国企业必然要去探索更为广阔的国外市场,挖掘新的发展方向并实现业绩的增长。
海外政策及壁垒的驱动
除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海外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政策也驱动了产业链的外迁。地缘冲突使得跨国供应链的脆弱性显现,而垂直一体化模式更能保障订单准时交付,使得很多企业选择在海外构建垂直化产业链。除此之外,2018年以来贸易摩擦增多,中国产品出口面临着关税壁垒与原产地趋于严格的监管条例,以规避壁垒为契机,中国企业纷纷开启海外建厂布局。总之,面对目前的经济环境与趋势, 我们认为中国企业要高质量发展,只有出海走向全球化才是应对逆全球化浪潮最有力的措施;中国企业也只有全球化才能应对全球产业链发展与变化、才能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具备国际视野成为国际一流企业。
中国企业出海四种模式
基于上述典型行业的出海特点,我们也发现企业出海和走向全球化运营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在不同的路径和策略下经历不同的发展模式,根据对中国优势出海企业的分析,我们总结四类具有代表性的出海模式:出口贸易、海外营销、海外运营以及全球化运营。
1. 出口贸易:该模式下,企业的海外业务以对外出口为主,通常在海外没有自己的销售和运营团队,借助海外贸易伙伴将国内的产品或服务输出到国外市场。
2. 海外营销:该模式下,企业在国内具备较成熟的产业链,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建立全球化品牌形象,开始组建海外本地化的销售公司和营销团队,通常企业总部、研发团队及供应链主要位于国内,会制定海外专属的产品和市场策略,但是还没有形成海外本地化的生产基地、采购及物流配送等运营体系。
3. 海外运营:该模式下,企业通过自建或收并购方式开始打造海外本地化的运营能力,并在海外市场拥有独立的本地化品牌、产品研发、生产、采购、物流配送等完整的实体业务运营体系,适时推出符合当地政府要求及市场需求的产品,但是这些业务相对分散,还没有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运营。
4. 全球化运营:该模式下,企业已经拥有了一套全球模板以及整合的全球运营管控体系,在对海外业务进行规划或推广时,能够将全球产业链充分融入至海外本地化业务,形成全球生态合作与协同体系。因此企业通常采取集中管控,对全球业务进行一体化的运营管理。
不论企业采取哪一种出海模式,通常会面临以下四类痛点:
痛点一是风险多,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监管、法律法规复杂多样,对企业的合规性要求很高,而且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政策也会经常发生突变,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合规风险,企业必须根据当地的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海外业务。
痛点二是管理难,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习俗及观念带来认知差异,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顺畅,从而发生工作习惯冲突,企业的管理难度加大,比如:企业是否了解当地的文化、理念、风俗和信仰?是否了解当地工会和管理层的关系?如何留住本地人才?
痛点三是差异大,以企业通过收购出海为例,被收购的海外企业与总部管理体系不贯通,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数据难以匹配,集团对收购企业缺乏有力和及时的管控,最终导致企业全球化运营不畅。
痛点四是韧性差,逆全球化以及疫情冲击的影响,对企业全球化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敏捷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供应链的系统搭建,及其弹性和韧性,决定了出海企业的发展命脉。
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szprm@incorp.international汇聚世界精英 服务全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