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进程中,其对外劳动关系治理一直伴随着冲突与不和谐因素。早在1992年,首钢集团以1.18亿美元购买濒临倒闭的秘鲁国有铁矿公司98.4%的股权,开创了我国大型钢铁公司成功收购海外大型矿产企业之先河。没过多久,在1996年首钢秘鲁公司就因工薪问题发生了长达42天的集体罢工事件,此后20多年来无数次的罢工事件让首钢集团深陷劳资纠纷中,以至于在公开渠道能看到的有关首钢秘铁的中外文报道中,“罢工”算得上被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2004年,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正式入主韩国双龙,被视为“中国汽车业海外收购第一案”。但上汽在处理双龙强势工会及其组织的罢工,以及品牌和产品引进等一系列问题上都遇到了麻烦,最终以双龙汽车为避免破产而申请法院接管、上汽放弃其股东管理权利而告终。作为亚非欧枢纽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是中国建立通往欧洲和巴尔干半岛的在中国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进程中,其对外劳动关系治理一直伴随着冲突与不和谐因素。早在1992年,首钢集团以1.18亿美元购买濒临倒闭的秘鲁国有铁矿公司98.4%的股权,开创了我国大型钢铁公司成功收购海外大型矿产企业之先河。没过多久,在1996年首钢秘鲁公司就因工薪问题发生了长达42天的集体罢工事件,此后20多年来无数次的罢工事件让首钢集团深陷劳资纠纷中,以至于在公开渠道能看到的有关首钢秘铁的中外文报道中,“罢工”算得上被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2004年,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正式入主韩国双龙,被视为“中国汽车业海外收购第一案”。但上汽在处理双龙强势工会及其组织的罢工,以及品牌和产品引进等一系列问题上都遇到了麻烦,最终以双龙汽车为避免破产而申请法院接管、上汽放弃其股东管理权利而告终。作为亚非欧枢纽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是中国建立通往欧洲和巴尔干半岛的“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2008年,中远集团以43亿欧元在该港集装箱码头私有化招标中成功中标,获得该码头35年特许经营权,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在国外获得港口的特许经营权。而码头工会却认为中远集团的接管将导致当地码头工人大批失业,为表达抗议宣布于2009年10月1日起开始罢工。2013年2月,赞比亚政府因为健康、安全和环境问题撤销了3个中国企业所有的科勒姆煤矿的执照。而2012年,其中一个煤矿的中方管理人员在工人对恶劣工作条件的抗议行为中被杀,2010年,两名中方管理者也被指控向要求加薪和不满工作条件的矿工开枪并打伤12人,舆论一片哗然。
除了这些“出海”的中国大型国企遭遇到的强势工会和罢工挑战外,一些中国企业,特别是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办厂时给予当地工人的劳动条件和权利保障,也经常会面临来自东道国和国际社会予以审视和批评的压力。非洲劳动研究网发布的一份报告对中国在非洲10个国家的公司进行了调查,“尽管各公司的劳动条件可能因为公司所在国家和产业的不同而不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紧张的劳资关系、不良的工作条件以及不公的劳动待遇;中国雇主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单方面决定薪水和报酬,并对工会持敌视态度。”中国企业对东道国劳动法缺乏尊重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甚至成为政治上反对派抗议中国投资的重要口实。
(一)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对外劳动关系问题的内生性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清楚地表达了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好处,认为跨国公司给东道国带来了资本、科技,并创造了就业机会;倡导对劳动力市场完全放松规制,反对为支持劳工而提供一个新的国际规制框架。但更多的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学者认为,激烈的全球竞争不断地给跨国公司施加压力,使得它们必须不停地追求以压缩劳动成本为核心的成本缩减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劳动成本的缩减往往伴随着恶劣以及低水平的健康和安全条件,极低的工资和超长的劳动时间,员工培训、福利和工作安全保障的缺失,以及对劳动者组织的打压。“来自全球的证据显示,新古典主义模型下市场依赖型的劳动力市场并不会造福大多数人,特别是对那些本已处于被剥夺状态的群体而言”。中国的“出海”企业不可避免也是全球化洪流中的一支而已。与OECE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更多指向了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接近4/5,这些国家本身通常劳动立法不够完善,法律实施比较薄弱,“中国资本同其他外国资本一样,能够享受到自由主义的劳动立法和外资友好型政策的好处”,自然也会遭遇较低的劳动标准强制约束背景下,对实行低劳动力成本扩张的批评。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海外建厂、项目承包和资源开发中,喜欢雇佣中国外派雇员与工人也是引发质疑的原因,认为这对当地劳动力形成了替代并使其失业。在印尼,关于中国劳工涌入的谣言不断发酵,传言有1000-2000万(事实上只有21000人)工资比印尼人低的劳工进入,要求印尼政府取消(一)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对外劳动关系问题的内生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清楚地表达了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好处,认为跨国公司给东道国带来了资本、科技,并创造了就业机会;倡导对劳动力市场完全放松规制,反对为支持劳工而提供一个新的国际规制框架。但更多的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学者认为,激烈的全球竞争不断地给跨国公司施加压力,使得它们必须不停地追求以压缩劳动成本为核心的成本缩减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劳动成本的缩减往往伴随着恶劣以及低水平的健康和安全条件,极低的工资和超长的劳动时间,员工培训、福利和工作安全保障的缺失,以及对劳动者组织的打压。“来自全球的证据显示,新古典主义模型下市场依赖型的劳动力市场并不会造福大多数人,特别是对那些本已处于被剥夺状态的群体而言”。中国的“出海”企业不可避免也是全球化洪流中的一支而已。与OECE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更多指向了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接近4/5,这些国家本身通常劳动立法不够完善,法律实施比较薄弱,“中国资本同其他外国资本一样,能够享受到自由主义的劳动立法和外资友好型政策的好处”,自然也会遭遇较低的劳动标准强制约束背景下,对实行低劳动力成本扩张的批评。除此之外,中国企业海外建厂、项目承包和资源开发中,喜欢雇佣中国外派雇员与工人也是引发质疑的原因,认为这对当地劳动力形成了替代并使其失业。
(二)跨国公司在全球产业链的不同位置所承受的劳动标准约束和压力不同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产业部门的跨国公司基于其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不同,有不同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实践模式;亦由于所处全球价值链的不同位置而承受不同的劳动标准约束和压力。有代表性的是通讯、IT/信息技术领域,与制造、建筑和采矿业的对比分析。前者具有典型的资本密集型特征,产业链更加国际化,行业的参与者彼此高度竞争,又因为分包或技术的共享而彼此渗透,易受国际舆论环境和消费者群体理念和选择的影响而更加注重企业国际形象,承受相对高水平的国家/国际规则制约压力,履行高要求的劳动标准、准则及规范,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竞争。
而在制造、建筑和采矿业,雇佣的主要是低技能的工人,虽然劳动关系结构上会有一些差别,但总体来说较少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一个部分,因而较少承受来自国际消费者组织及其他NGO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迫切压力。而东道国就业机会的贫乏、政府市场干预意识的欠缺,以及害怕激怒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跨国企业的心态,使其本身的政治环境也无益于当地劳动标准的提高甚至是已有劳动法的有效实施,因此企业所关注的就是通过维持相对较低的劳动标准而控制运营成本以保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我国“出海”企业中因劳动关系治理问题而受检视与批评的也往往正是该类企业。
(三)中国跨国公司在国际运营及劳动关系处理上缺乏系统性经验与知识
中国跨国公司在国际运营经验上的缺乏被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企业普遍还没有发展出具有整合性的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企业高管对全球运营缺乏准备,总是以“中国中心”和“我是老板”的视角去做出反应;面对东道国发生的劳动关系危机和风险时的应对经验不足,尤其体现在对涉及工会和罢工事件的处理上。当发生劳动争议时,中国经理简单地将在中国的经验运用于东道国,而不考虑其行为的适当性,由此可能会导致严重甚至灾难性的后果。除缺乏经验外,企业对东道国劳动法制环境的认知不足也是原因之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通过对“走出去”企业“失败样本”的分析发现,在直接由法律因素导致失败或损失的投资事件中(占比16%),约1/3是由于忽视或不熟悉东道国劳工法律制度。同时,中国跨国企业无论是与国际机构、媒体的交流,还是对东道国政策网络的参与都非常欠缺,而它们的竞争对手,特别是来自西方国家的跨国企业在这一点上有非常强的优势,因此在国际和东道国层面就非常容易出现针对中国企业的不利舆论环境和规则。
(四) 劳动关系治理问题往往被置于国际政治和国家关系语境背景
劳工保护与劳动标准等劳动关系治理问题,具有国际政治和国家关系语境背景,并会产生强烈的真论和认识导向。2011年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非洲事务小组在举行的质为“中面在非洲的角色:美国的政策”会议中,参议员Christopher Coons在其开场陈述中指出,“从长远来看,美国在非洲国家的战略目标——提升其开放程度,对透期性和民主更加包容,尊重环境和保护人权等,都会被中国对非洲的不断接近而挑战”。?西方学术界也认为中国“对非洲的参与有着资源寻找型动机,从而助力于其发展目标,为其经济增长寻找市场,以及在政治上为其国际影响力的实现而寻求政治支持。”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事实上威胁到西方传统上在非洲事务上扮演的角色,其对非洲的影响和主导被野心勃勃的中国跨国企业挑战了。“
受此国际政治导向影响,西方媒体对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上升的报道,质疑和抨击是主要进路,而这与印度明显不同。研究发现在非洲的中国公司正在遭受来自国际社会的史无前例的审视,许多受访的中国经理认为中国在非洲的经营活动被西方媒体置于一种带着强烈偏见的,不公正的认识之下而在印尼,近年墀发的多次关于中国劳工的争议,几乎每次都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与推进密切相关。因此,当劳工问题被置于国际政治多方势力较量和国家关系语境时,必然会突破劳动关系、企业管理和法律规制的单纯讨论而变得更加复杂,而应对之策也必将着眼于国际、双边和围内多个层次,综合政治、经济管理及法律规范等多方考量。
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szprm@incorp.international汇聚世界精英 服务全球企业